“这哪里是写散文,分明是写小说。若老一辈学者,写到这些地方,有史料,就引用史料,若于史无证,断然不敢这样下笔。”
——批评家韩石山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的《余秋雨现象批判》一书里写道。
“在革除了深度和力度的所谓‘后文化时代’,这是继汪国真之后在散文和历史交界处所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。”
——上海的批评家朱大可在《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》一文中评说“余秋雨现象”。
“过去确认一个作家,主要是批评家从艺术创新、美学角度进行研究论证,现在是根据书的销量,这就是文学批评的现状。其实一个文化的建构应该是一个金字塔———文学批评家们的东西本身不是直接与市场接轨的。”
——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说。
“文学只有回归到真正的文学时,作家的创造才会出现更率真的繁荣。而近20年仅能算作排除非文学因素,接近真正文学的过程,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将在下个世纪出现。”
——陈忠实的世纪感慨。
“风格化是一个导演成熟的标志,但它与革命、前卫不是矛盾的,我首先要革自己的命,我不会停下脚步。”
——北京的话剧导演孟京辉说。